最新报道
患者管某,因左上肢痛麻1月入院,诊断为神经根型颈..
患者管某,因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入院,诊断为腰椎..
病例1:患者郑某,因外伤后腰椎爆裂骨折入院,诊断..
患者孙某,因胸椎转移瘤行放化疗治疗,治疗过程中..
患者李某,因胸背痛伴肋间神经放射痛3月入院,诊断..
治疗特色
靶点热凝射频消融术
[ 发布日期:2013-09-10 21:29:40 | 浏览:4341次 ]

射频热凝消融术

一、概述:椎间盘射频(radiofrequency RF)治疗技术是通过特定穿刺导针精确输出超高频电波,使局部组织产生局部高温,起到热凝固或使椎间盘髓核消融萎缩作用,从而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技术,因此被又称之为“椎间盘突出射频热凝”或“椎间盘突出射频消融”。20世纪80年代已报道用于多种顽固性疼痛,神经和神经节的毁损治疗。
用于疼痛治疗的射频仪器专门设置有神经刺激功能,可发现和准确定位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用射频电流阻断或改变神经刺激功能,可达到解除疼痛的治疗目的,这种物理性神经热凝技术能极好的控制热凝灶的温度及范围,治疗后能减轻或消除疼痛而保持本体感觉、触觉和运动功能。
椎间盘射频消融术亦称微创椎间盘射频消融术(PIRFT)、椎间盘射频靶点热凝术,是指将射频针穿刺到突出椎间盘之突出物内加温,使突出物发生蛋白凝固、突出物内压降低而回缩,同时修复纤维环,缓解对神经的压迫与刺激,达到不影响椎间盘内髓核的作用。
二、发展:1975年,shealy首次报道了应用射频热凝技术治疗小关节病变导致的腰痛。他用此方法对腰椎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达到了很好的疗效,随后许多医师应用此种射频热凝方法治疗了许多慢性机械性腰背痛的患者,但流行数年后,便不再受到推崇,原因是因为小关节退变引起腰背痛的发病率仅在20~30%。1977年,Uematsu应用射频热凝脊髓背根神经节治疗脊椎源性疼痛。但由于仪器设备探头较粗大(14G),高温和粗探头导致脊髓背根神经节严重损伤,阻碍了射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981年,人们改用22G的细小射频针,针内置热偶探头,减轻了患者经皮穿刺的不适和软组织损伤,避免了脊髓神经主干的机械性损伤。这一重大改变,成为射频治疗技术发展的转折点。1996年,Yeung等首次采用射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99年,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式批准该技术可应用于脊柱微创外科。2002年9月美国实施了第一例颈椎射频热凝手术并取得成功。我国于2001年开始应用这项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病变。
三、原理:
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即通过消融电极在椎间盘中将射频能量通过棒尖端的裸露部分发射, 从而汽化部分椎间盘髓核组织。该技术既确保使胶原蛋白分子螺旋结构收缩,又能保持髓核细胞的活力,使椎间盘髓核体积缩小,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神经根、动脉、脊髓等的减压目的,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可使局部温度在短时间内增高,从而改善局部循环,使因疼痛而引起的肌肉痉挛得以缓解和改善。 
四、设备配置:C臂机,射频热凝器,穿刺针
五、手术操作过程:患者取患者取仰卧位(颈椎取仰卧位,腰椎取俯卧位),放置金属物,在x线侧位像上确定穿刺的准确位置。局麻下,右手持射频穿刺针,直接穿刺进入椎间盘,c臂x光机透视引导下将穿刺针针尖至突出靶点位置,摄正位片,显示针尖位于靶点位置,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   。               

启动电刺激,分别启动2Hz、1.2V~3.0V的运动刺激,观察患者颈肌及肩部、前臂肌肉有无搐动,如无搐动表示射频热凝范围内无运动神经,可进行下一步安全操作。启动100 Hz、0.8~3.0V 的感觉刺激,应无颈肌及肩部、前臂肌肉的异常感觉,或疼痛。如有异感或疼痛,应将针后拔1~2mm ,直至异感或疼痛消失。
针尖位置确定后,小心观察下启动射频加温热凝功能,先从60℃、持续30s开始,一旦有肌肉搐动或异感则应停止加温或拔出电极。并测试70℃、80℃、90℃各30s,仍无明显异常,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选用60℃、70℃、80℃、90℃、95℃各治疗60s。治疗时患者患病肢体可能有皮肤温热感。
六、术后护理:
七、适应症:1、影像学检查示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无破裂,且与临床表现相符;2、保守治疗2个月无效;3.椎间盘高度不小于50%。
禁忌症: 1、椎间盘脱出;2、髓核游离;3、骨性椎管狭窄;4、侧隐窝狭窄;5、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高度小于50%;6、椎体明显唇样增生或钙化;7、脊椎不稳定;8、症状迅速发展;9、出现高位肌麻痹或马尾神经症状;10、有精神疾患者;11、甲状腺明显肿大或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未能控制好者。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