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学基本原理 引言
正常脊柱是由许多相互重叠的骨性和软组织成分组成的复合结构。读者在尝试解读影像学图片时应当具有正常解剖的基本知识。我们建议读者在学习脊柱病理学之前先复习本教程的脊柱及相关结构解剖学单元。 你知道谁发现的X 射线吗? 威· 康· 伦琴教授(1845-1923 )因在1895 年发现X 射线而名
X 线摄片的加工处理 X 射线是一种辐射性能量,它的波长明显短于可见光,因此人类肉眼无法看到。X射线从发生源向四面放射直到被某些物体,如人体组织或照相版吸收。 拍摄一张X线相片与拍摄一张黑白相片相似。摄影时,光线通过镜头聚焦在照相底片上产生化学反应。这种底片称为负片,因为接受光线比较少的地方仍旧透明而曝光的地方比较暗。负片通过印相机转换为正片相片,而图象性状也倒过来:照片上较暗区域变为明亮、而明亮区域变得较暗。 类似之处,当X线胶片对着X射线曝光时,接受较多辐射的胶片区域显得明亮,而部分或全部射线被遮挡的区域则显得较暗。这是出现在荧光屏或影像增强器屏幕上的负片图像,这时骨骼显得较暗但是软组织比较亮。在X线胶片被加工处理后,图像被逆转,骨骼显得明亮,而周围的软组织变得比较暗。
当X射线穿过一个物体时,物体内部不同的密度将吸收一些射线。这种现象也见于人体,人体组织的密度和厚度影响射线的吸收量,继而影响到X线胶片的射线曝光量。 一种构造的密度越高,吸收的射线量越大。能够完全阻挡X射线使胶片不曝光的构造称为X射线不可穿透的。较低密度的构造允许更多辐射到达胶片,因此就更透明,这些构造称为X射线可穿透的。
机体组织的厚度依患者的身材而不同。例如,成年人比儿童的组织厚、胖人比瘦人的组织厚(主要是脂肪)。X线技术员均受过根据患者的身材选择相应的电压与电流以获得最佳照相效果的训练。根据技术员的设置,黑、灰、白的比例可能变化,但是不同组织的影像密度相互之间仍维持相对恒定。
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形状影响X线胶片对辐射的曝光。在已加工的X线摄片上,这些三维结构看起来“被压扁了”,物体厚的部分显得较亮而薄的部分则较暗。 右侧的图示通俗地解释了这一原理。X线穿过一个圆柱体并使胶片曝光,胶片被加工后,其结构显示为一个中空圆形。椎弓根就是这一类型构造在X线片上所见的例子。
同样,X线摄片也因被摄物体与胶片距离的远近而有些失真。腰椎在后前位像上就比前后位像上显得大一些,因为在后前位像上脊柱距离胶片更远一些。而且,胶片与患者的距离也影响到放大率。 X 线技术员均受过在进行X线摄片时考虑这些因素的训练,这样他们的设备就有一个标准的放大率。也可以将X线标尺置于患者体表,以便定制内植物时计算X线摄片的放大率。CT 和MRI 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调整放大率。
后前位(PA )或前后位(AP )和侧位是检查脊柱疾患时的常规投照位。这些投照位经常被称为平片。大多数常规脊柱X线摄片取立位投照,这样可以检查在重力作用下患者脊柱的平衡情况。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仰卧或坐位
有时为了检查在平片上显示不清的区域需要采用特殊投照位摄片。颈椎和腰椎最为常见。
过屈和过伸位片经常用于检查腰椎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嘱患者向前弯腰(屈曲)和向后弯腰(伸展)至运动范围的最大极限,摄取标准X线片。对二者进行比较,观察有无相邻椎体之间的运动或滑移大于2mm,提示节段性不稳定。
|